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論神探伽俐略結局篇

曾有影評說「壞結局可毀掉整套電影。」這句話也可以套用到電視劇,而神探伽俐略的結局就是最佳例子。

神探伽俐略是偵探劇,以科學破案為賣點。果然有好幾集的破案線索都是物理理論,例如第二集「離脫」的光線折射和第三集「鬧鬼」的共振,都是中學生懂的理論。首八集的內容可看出編劇努力將案情和科學理論交織一起,然而結局篇上下兩集卻將首八集的苦心通通毀掉了。

結局篇的開首是兩宗兇案:一宗是湖上的奇異爆炸案,另一宗是留下鋁製面具的槍殺案。後者的鋁製面具以靜電在水上造成衝擊波,將鋁板印在死者臉上解釋,倒算說得過去;湖上爆炸案所涉爆炸品則是新金屬(由劇中某角色研發出來)。我認為這情節不好,因為所涉的科學理論不是大眾可以明白,觀眾不能參與探案,是偵探故事的大敗筆。

結局篇下集內容主要是主角湯川教授與其前導師鬥法:後者將女刑警內海縛在核彈上,而核彈的威力足以毀滅大半個東京。前導師設計了幾重難關,湯川要解破,不再用物理理論,而是「辣雞」和電腦解碼(像極了職業特工隊)。而最後湯川要決定剪斷某條電線(拆炸彈的老套情節),他竟然諮詢內海的直覺意見(「你喜歡哪顏色?」)。這「直覺大於科學」的情節早在「靈視」一集出現(內海誤打誤撞煮的食物,比湯川用試管精準量度材料煮出來的好吃),本來無傷大雅,但最後一集的重大難題象徵著科學家間師徒對決,竟以直覺解決,實在違背整套電視劇「科學探案」的中心思想。

神探伽俐略論劇情,在云云日劇中本來算是中上,可是結局不濟,令整套電視劇大打折扣。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重陽和拜山

重陽節有拜山的習俗嗎?問了位小學生,他答:「課本上寫重陽節的習俗是登山,拜山應該是清明節。」我以前都聽過這版本,可是昨晚跟一眾朋友吃宵夜,正想計劃下場之際,有不少人說今天要拜山,要早點回家休息云云。

重陽節典故的詳情我不大清楚,然而重陽節去拜山這事是近幾年才聽說的,起初以為香港人喜歡把節日的習俗混起來,例如平安夜倒數聖誕節。查看中文維基百科,上面倒有「祭祖」一項,之後再查看了數處網上資料。歸納起來,重陽節習俗應有以下幾項:登高、吃重陽糕、賞菊和喝菊花酒、插茱萸、簪菊花和喝重陽酒,而各省都有自己獨有的習俗。看過的資料中,只有一篇提及香港人重九祭祖的來由,習俗大約是上水鄉廖族開始。至於這習俗是如何傳到香港地區的,則無從稽考。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咖啡小店

那家咖啡店坐在寧靜的小街上,與外面的繁囂似乎毫不相干。店堂有些窄小,放了兩張木桌和七八張凳子,沒有咖啡連鎖店讓人坐得舒適的沙發。老闆說放了沙發,店子便少了幾張凳子,亦即是少了幾個客人。

老闆是個三十出頭的男人,身材微胖,笑容可掬。他打奶泡的技術很好,打出的奶滑溜之極,連鎖店員工中只怕無人可及。他說連鎖店員工不夠熱情,煮不了好咖啡,也打不出香滑牛奶。他頓了頓,補上一句:「只有熱情是不夠的,要做好事情必須要有實力。」

老闆一邊端上拿鐵,一邊說:「很多人都有夢想,但也有很多人光說不做。」我看拿鐵上畫的楓葉粗細有緻,比一年前初喝時進步不少,看來一年的苦工沒有白費。

他說很愛喝咖啡,愛得要自已開家咖啡店,也因此放棄了安穩的工作,投進近乎飽和的市場。他仍然十分樂觀,相信優質會得人欣賞。「我們這些小店靠的是質素,積聚口碑,將客人從千篇一律的連鎖店拉過來。」

八月的時候,老闆說租約快屆滿了,而生意亦不見得很好,我恐怕這家小店會從此消失。然而,幾天前經過該地,老闆依然在磨咖啡豆,壓咖啡粉,打牛奶,我才放了心。這城市還是一點點希望的。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水餃店

偶然看到電視飲食節目,得悉公司附近有家不錯的水餃店,午飯就去試吃。店堂有些死沉,跟電視節目的暖色燈光全然不同,然而牆上桌上都貼滿了食評,食物應該不會差到那裡去了。

點了一客水餃店著名的冬瓜水餃,侍應答道冬瓜水餃要晚上才有。心中納悶,飲食節目是下午取景,為何拍攝當天有冬瓜水餃而今天沒有?我差點就要質問侍應了,但很快就壓下這股衝動,畢竟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電視的影象從來跟現實都毫無關係,尤其是飲食節目,主持人都享有不成文的特權,可以在下午大刺刺的吃著冬瓜水餃,甚至是餐牌上沒有的菜色。

侍應端來了西葫蘆水餃,是今天精選。咬了一口,水準是中上的,但絕不會像節目主持人吃得手舞足蹈。我明白了,飲食節目主持人都是演員,而且浮誇;浮誇是指定動作,不浮誇觀眾看不懂,就不知道水餃有多好吃。因此,飲食節目都不可靠,平常人看了去試吃的,只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封阻

他遭完完全全的封阻了:他每則MSN訊息,他每句手機短信,他每次在部落格的留言,她都沒有回應,似乎那些訊息、短信、留言都已石沉大海,不知飄到了電子世界的那個角落。他沒有放棄,每個月還是以相同方式聯絡她,手指鍵入大同小異的文字;他連打通電話也不敢,怕會聽到她決絕的聲音,傷人的語言,還有不能挽回的痛楚;不能挽回是他最怕的,他寧願她不回應,還可以解釋是網絡失靈,剛巧收不到他寄出的信息。他沒有像狂迷般每天傳短信,因為網絡不會每天都失靈,藉口就站不住腳了。他有天拿起手機,想鍵入短信,卻意外的鍵入她的號碼;手指徘徊於綠色的通話鍵,手指微微一按就可以逃出囚牢,脫離循環了。他沒有打出電話,純熟的鍵入了信息;不敢踏出一步,註定會遭完完全全的封阻。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薩士風

八點鐘,又響起薩士風的聲音:起初是試一兩個低音,接著是一整段;有些段落不熟,會多吹幾次,撫平不順的地方;熟練的段落也多吹幾次,耀武揚威似的;有時一人獨奏,有時夾雜著鋼琴伴奏,不知是播唱片,還是真的有人彈琴。 我並不知道吹薩士風是誰,有晚站在露台,似乎是樓下傳來薩士風聲。我沒有打聽,其實早就打消了尋找這人的念頭;我住的那層中,只認識一戶人,沒來由的問人是誰吹薩士風似乎是不恰當的。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回報,前景

參加婚禮,主人家是基督教徒,請了位牧師上台演說。他有句話我聽了不以為然,「信主這項投資,回報不僅在死後得到,在生時也會逐步兌現出來。」語氣竟跟時興的基金經紀有幾分相似。 儘管我不是教徒,也相信一人選擇信奉基督教,並不是為了之後有什麼回報。把信教視為一項投資,更是宗教看小了。然而,我以前去過的佈道會,傳道人演講技巧出色,所用例子都切合現代人的思想。今日香港人掛在口邊的,都是「投資」呀「回報」呀,連牧師也要用起這些語言來了。 除了投資回報外,香港人更愛談「前景」。以前品人,多說這人相貌、家景和工作,現在化繁為簡,只說一句這人有沒有前景就足夠了,更勢利眼的會說這人值不值得投資。 以前人說「人生如戲」,說明人生變化,不啻戲劇,現在我們可以說「人生如投資」:我們不僅是場中玩家,更像股份般受人投資。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工作融入生活

看了節廣告,當中描述了三名職業女性,第一名在電腦熒幕前不停打字;第二名在會議室簡報;最後一名跟朋友在酒吧喝酒消遣,然後她拿出了手機,按了幾下,再將手機放回口袋,字幕寫著「她也在工作」。這廣告顯示了香港人一大特色,就是生活跟工作密不可分,幾乎是連體嬰了。 一般香港人每天工作九小時,不過是合約列明的數字。做滿這時數而可以下班的,少之有少;大部分工種都需要員工「加班」,一加可能是一兩小時,甚或四五小時,有些人連早午晚三餐都在公司吃;有些工種需要員工將工作帶回家,例如老師有時在家改簿改卷。可見一般香港人每天花在工作的時間最少十二有小時。外國讚嘆香港人效率高,卻不知道他們開了多少夜車,犧牲了多少私人時間。 有一類人工時極長,就是SOHO。幾年前,媒體大力吹捧,年輕人都以為做SOHO很帥:白色以主的房間,書桌放了部iMac電腦,跟客人視象會議用的是40吋平面電視,閒時還可以喝喝茶、看看書、種種花,十分寫意的生活。SOHO工作時間的確比一般長工更彈性,然而,忙起來的時候,更彈性亦可以是工時更長。我認識幾位SOHO,工時絕不比長工短,而且住所放滿了工作的東西,做累了就睡,睡飽了再做,工作近乎等如生活了。 當然,工時長也不等如工作融入生活;文章開首描述的廣告暗示了就算人下班了,喝酒輕鬆,也不忘工作。現實是工作會以間接方式侵佔生活。我自從工作以來,每次朋友聚會,同事飯局,msn的來回訊息,往往說不到三句,就說到工作這話題:我最近工作這樣這樣,同事又怎樣怎樣,我想轉工,我月中就花光了人工……工作就無聲無息成為了人生的中心,成為舞台的主角。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兩個月,生活

兩個月的生活,一天一天的寫,可以寫上六十篇文章,我卻把過去的日子壓成一篇短短的文。

我的生活都是工作,準確點說是時間都給公司霸佔了;我待在公司的時間比任何地方都要長,長得我自以為在公司寄居;我學會了推搪,學會了口甜舌滑,學會了據理力爭,學會了各種生存之道,學會了築起強硬的姿態,保護內心脆弱的自己;每天都在金融文件穿梭,這裡錯了個數字,那裡忘了粗體,總之與文字與翻譯無關的事,都是我份內事;眼睛每天都累,每刻都想好好合上,看書的心情也快忘了。

我開始覺得自己「為人工打工」;我人工不高,而且善妒,妒忌別人月薪比自己高,工時比自己短,可以和家人吃晚飯,星期六可以輕輕鬆鬆去玩;然而,亦深知每人都有長處,人家當得了自己未必做得好,這條路終歸是自己選的,就該好好走下去。 我回到大學跟今年畢業的學弟學妹拍照,從他們身上感到青春氣息,像孩童,還沒有受社會洗禮,展示的笑容很真誠,不是單純的翹起嘴唇。我希望他們可以保持童心,可是如此就難在弱肉強食的地方生存。

兩個月的生活,其實有喜有悲,但篩選下來,卻是一堆牢騷,一片愁思。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facebook大掃除

我最終把facebook多餘的小玩意都清掉了。 這念頭,已在腦中繚繞多時,只是一直沒有付諸實行而已。今日還我簡潔的facebook,一大快事也。 最擾人的facebook小玩意是superpoke和x-me。這兩個小玩意的功能一樣,只是名字不同,都是將「動作」傳送給朋友,如「吻朋友一下」、「和朋友祝酒」等等。可是很多用家都是先按「朋友全選」,然後把訊息傳給所有朋友,收到的人先驚喜,發現真相就興味索然。 更討厭是上述兩個玩意均把訊息傳到你的登記電郵,某天我的gmail就多了二十來個電郵,全部都是「xxx抱你一下」、「xxx請你吃餅」、「xxx和你倒數」之類,淹沒了真正想溝通的人,比垃圾郵件還要討厭幾分。 還有盆栽玩意、比較朋友,都是一開始好玩,然後生厭,最後覺得佔地方。我承認,對facebook小玩意有時候是「始亂終棄」的。 大掃除以後,facebook小玩意由原本的二十多個減至九個,雖未至於將facebook還原,但畢竟方便我找自己的留言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