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科技還未殺死演員

信報於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刊出占飛寫的評論,題為《演員,還有必要嗎﹖》(下稱《演》),文中寫電影《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將3D動畫及所謂「動態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層次」,是「荷理活電影『去人化』或者『非人性化』(de-humanization」的里程碑,並斷言該電影是「電腦技術對電影藝術的一次『判敗擊倒』(knockout)」,批評現時觀眾不管電影人物性格,只愛看動作場面。

我的意見是:論演員不必要言之尚早,談電影去人化為時已晚。


占飛認為電影中的丁丁個性模糊,是科技「去人化」的表現。二00二年前的《魔戒:雙城奇謀》(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中咕嚕一角,亦為以動態捕捉技術製成,然而,咕嚕個性鮮明,科技無阻其呈現分裂的人格。反觀,數之不盡的動作電影主角雖由真人演出,但性格樣板,根本就是打鬥機器。人性的表現,不限於真人演員。

《演》文亦指,一個「去人化」的證據是丁丁的夥伴不是人,而是獵犬。這個論點亦不涉科技。近年幾套真人拍攝電影,亦有這樣的處理,例如《魔間行者》(I am Legend)主角的夥伴亦是狗,而《劫後重生》的夥伴甚至是個排球,均顯示主角孤獨感。《丁丁歷險記》有此處理是否屬「去人化」,有待說明。

《演》一文亦指科技令觀眾不再重視人物性格,只愛看耀目的看動作場面。觀眾只愛看耀目的看動作場面,我是同意,不過科技並非罪魁禍首。《太空奇兵.威E》(Wall E)及《沖天救兵》(Up)這兩套電腦動畫,亦有深刻的角色描寫。

所以,科技根本不是非「去人化」或「去人性化」的主謀。

令荷理活電影「去人化」的真兇,是創意匱乏的劇本。這現象可見於Michael Bay執導的《變形金剛》系列(Transformers),還有無數的荷理活鉅片;劇本不濟,令演員無從發揮,唯有依靠科技營造的影像,而不是科技令劇本不再重要。

真正殺死演員的,是劇本無力,是電影公司行政人員勢利;科技再次成為代罪羔羊。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