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和食和日本文化》讀後感

作者原田信男在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何謂和食」。他認為,世人心目中的「日本飲食」,大多出現於近代,如手握壽司、壽喜燒、拉麵等。



作者的論點可歸納為三點:

1. 日本飲食和政治密不可分。重稻米、禁食肉類及解除肉食禁忌,都是由天皇及政府策動。重稻米而輕肉食,甚至是為了鞏固天皇權力。

2. 日本飲食受各地飲食文化所影響。先受中國、朝鮮影響,促成稻米文化;明治時代則主要效法法國等歐美,重視小麥和奶製品。

3. 日本飲食吸收各國飲食精髓後而自成一家。天婦羅、咖哩飯和漢堡扒均源自外國,但傳入日本後,都成為日本飲食的一部分。作者大膽提出,不論是何種食物,只要佐以白飯、酸菜或麵豉湯,均為「和食」。

原田信男在本書中,不斷挑戰「傳統和食」的定義,認為世人所說的「傳統和食」,其實未夠久遠,而排除其他飲食文化而吹噓日本飲食如何獨特,更是愚不可及。他之後亦指出,日人標榜「傳統和食」,是為了對抗量產食品。

說一套吃一套

作者的觀察,均適用於香港。當有人問我們「何講香港食品(簡稱港食)」,我們大多不其然回答魚蛋粉、菠蘿包、蛋撻,可是我們真的經常吃這些嗎﹖我們吃得更多的可能是一哥豬扒飯或者元氣壽司。

原田信玄雖未明言,但「傳統和食」的爭論,明顯和日本人身份認同有關。

近數年來,香港吹起一股「傳統飲食」的風氣,電視飲食節目以至食肆,均大力標榜「依照傳統」或「古法炮製」。但對何謂傳統,亦缺乏考證。依照傳統,僅是按古代食經記載,絲毫不改,不啻固步自封。

作者在本書結尾提出另一問題:日本要餵飽一億多人民,必須量產食品,因而劃一味道,一般人難嚐獨特味道。日本的便利店,多賣飯團三文治之類的小吃,而且味道不錯,日人生活繁忙,為求方便,少煮食而多吃即製食品,亦或連銷店的快餐。

香港亦見這情況。飲食節目在電視播完又播,openrice網頁大行其道,我認為港人在尋訪美食所花時間,已處高峰,然而,大家樂、大快活、美心、麥當勞、板長、元氣等連銷店垠卻越開越多,街角的小店則結業者眾;我們嚐試獨特味道的機會少了許多。

劃一味道的食品成為常態,以前的家常菜可遇不可求,這是甚麼生活﹖

《和食和日本文化》,原田信玄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