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中文口試﹖必要嗎﹖

本文將會出現少量英文品牌或產品名稱

中文口試不得用英語一事,已顯示考評局官僚作風僵化,考官與時代脫節。

而受多方圍攻,考評局顯然並無汲取教訓,並在其正式網誌中撰文,寫中英夾雜不會扣分,但出現大量中英夾雜以致不能流暢表達就會扣分云云。

這解釋看似合理,但我懷疑中英夾雜是否必然導致不流暢表達。

難道說「我今天買了蘋果第五代智能手機」比「我今天買了部iPhone 5」更流暢嗎,更能表達嗎﹖

我想到的情景是:考生不小心說了句英文,怕扣分,然後打算改回中文時,卻結結巴巴,營造「表達不流暢」的效果。

但本文並不旨在再探討考生在中文口試,應不應用無中譯的英文詞語,而是中國語文科有無必要設立口試﹖

探討這個問題前,先看看十月二十六日的報導。港大連同二十二間中學做中文口試的研究,發現七成學生只有三次以下機會在課堂上練習中文口語,繼而推論出無足夠課時訓練中文口語。

奇怪的地方來了。我假設,中文口語是廣東話吧。那平時交談,用甚麼語言﹖難道會用普通話嗎﹖難道會用英語嗎﹖(本文的討論不包括不會說廣東話的內地生和平時多用英語交談的國際學校學生)

大部分中學生的母語是廣東話,那麼平時交談可不可以算是練習呢﹖

有人說:「平時學生談天用的多是潮語,不是中文口語」這只是獨尊所謂「純正中文」之言。中學生平時說的只是潮語嗎﹖這說法如同說地盤佬除粗口外,甚麼都不會說。

考評局的網誌認為口試是為了測試學生表達、應對及溝通。

但這三項,不一定要放入中國語文科,應放在哪科,我稍後再談。

今次的口試風波,無傳媒有提出這個問題:為甚麼今年考生會大談「iPhone」或者「Facebook」﹖我認為,今年的試題,必定是關於科技的,應該是「你對科技的看法」之類,然後八九成的學生會發表「科技只是工具,價值在於如何使用」等悶死考官的論點。

出題官是根據當時的新聞或者潮流出題。用新聞出題可能是最公平的,因為人人理論上都可接觸時事。至少比我當年中七口試那條「養寵物的益處」來得公平。

然而,中國語文科是考時事常識的嗎﹖如果純粹考語文組織、邏輯思維,為甚麼不考「學生應不應談戀愛﹖為何﹖」這些開放的題目呢﹖

有人或許會說:「現今中學生不留意時事,設個中文口試可能會令情況好轉呢﹖」

考時事是可以的,但不用在中國語文科裡考,新高中課程確實有科可以專考時事,那科名為通識。

通識科其實最有潛力納入口試,出題官可用時事出題,又可測試學生「表達、應對及溝通」,更無「純中文或中英夾雜」的問題,一舉三得。

問題:大家認為中文口試必要嗎﹖口試納入通識科會較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